郭宗训说的很开心,他有理由骄傲,区区半年时间,就把人人畏之如虎的邺都翻了个底朝天,哪怕能臣干吏,也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一个还不到十三岁的孩子,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当然了,能做到这些,跟叶华的提点,戚同文的教导,还有那么多的同窗支持,是离不开的。无论怎么说,身为太子,他都是有大功的。更让郭宗训欣慰的是他似乎找到了一种办法,能让天下变得更好的办法,而这就是皇帝的责任!
郭宗训筹划着,他想把每一个合作社变成成员共同拥有的一个农庄。这也是他把合作社取名集团的原因,把所有人集合在一起,抱成一团!
过去是地主拥有庞大的土地,佃农租种土地,缴纳田租,奉养地主。现在是每个人都是地主,但由于力量分散,无法抵御风险,就通过合作社,把所有人联合起来。一起劳作耕耘,一起分享成果。
一个合作社,能卖出去几万斤的粮食,这样就有了议价的权力。可以增加收入,而增加的收入,可以用来建学堂,提供贫困百姓低息贷款,修建水利工程,甚至建医馆,办作坊……这一点点的钱,就能成为百姓走向富足的本金……
郭宗训曾经跟叶华学过经济学,他那时候还很小,模模糊糊记得资源优化配置的说法,可是当郭宗训真正去了邺城,他发现情况和先生讲的是不一样的。
所谓优化配置,那是要有资源才行。
就比如说,你有一贯钱,是去吃饭,还是买一双鞋,是满足肚子,还是满足脚……这时候产生了如何选择优化的问题。
可假如连一点钱都没有,一穷二白,再去谈优化,那就是脑袋缺根弦儿。
很不幸,邺城就处在这个状态。
绝大多数的农户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剩余,甚至还要借钱度日。
少数有富余的百姓,因为担心风险,也要把钱粮藏起来,像松鼠一样,藏着松子过冬天,根本不敢拿出来花。
一言以蔽之,邺城没有资源可以优化!
该怎么办?
老师讲的经济学不管用了。
好在人是聪明的,常常能在山重水复的时候,走出一条新路。
组成合作社,抱团取暖,降低风险,同时呢,一家一户,就算再穷,也能挤出一点粮食,一点桑麻,健壮的汉子,灵巧的妇人,总还能想办法增加产出……有了这点本儿,路就会越走越通畅。
不只是叶华,戚同文,还有其他的老师,都讲过土地兼并的问题,一旦农户大面积破产,就会天下动荡,改朝换代。
汉唐莫不如是,大周想跳出这个治乱循环的圈子,就只有抑制兼并,打压豪强,这是柴荣干的事情。
可光是这样还不够,还要增加老百姓的本事,提升他们的能力。
兴学,办教育,筹建作坊……要做成这些,光靠着朝廷的投入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合作社。或许有一天,老百姓都能读书识字,掌握一定技能,合作社可以取消,但在此之前,这一步必须要走。
郭宗训比任何时候,都要自信,他真的找到了办法……这种快乐,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皇儿做得不错。”
柴荣夸奖了一句,突然道:“朕听闻你在合作社之中,选出了一些管事的人?”
“嗯!”
郭宗训道:“父皇,其实跟老百姓讲道理还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让他们信服才行……一个合作社,产出多少,换了多少钱,这些钱要怎么花,毕竟都是大家伙的血汗钱,因此必须推举有威望信用的村民,让他们参与,甚至必要的时候,请所有村民一起讨论,决定。”
郭宗训得意道:“我跟师父学了一个办法,就是给村民发豆子,红豆代表支持,绿豆代表反对,少数服从多数,比如建学堂,看起来很麻烦的事情,其实一个晚上就决定了。村民会选出最好的一块土地,作为学堂,然后自行筹建房舍,整个过程都花不了多少钱。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些不错的老师。父皇,朝廷不是有一笔庞大的兴学预算吗?正好可以拿出来作为教师的束脩!朝廷还可以规定,在乡村充当教师五年,考评优等,可以不经过科举,就进入官场仕途!“
郭宗训兴奋道:“父皇,只要这么办了,我想一半以上的乡村,在几年之内,都能拥有学堂,一半以上的孩童入学,哪怕三代之治,也不及大周啊!”
小家伙的眼睛都冒光了,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可是他突然发现,父皇的眼神似乎不怎么愉快,只能把嘴边的话咽回去。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