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裸的要挟,面对耶律宗真意志更坚定的威胁,富弼变得沉静,收回了之前循循善诱的长者嘴脸,缓缓说:当年石敬瑭以卢龙一道贿赂契丹、周世宗柴荣讨伐关南,这都是从前的异代之事了。赵宋中兴汉地己80多年,如我们各自索要异代故地,恐怕不见得是辽国的好事吧?
耶律宗真立即沉默了。富弼在反过来要挟他!你如定要瓦桥关以南的10县,我们还要燕云16州呢!在契丹兴起之前,数千年间那里都是我们的土地!
一片沉寂,冷场了?看着是富弼找死,忘了来时的使命。宋朝千叮咛万嘱咐,只许和不许战的。但内幕微妙!刚才耶律宗真明知开战对皇位不利,仍执意索要土地,就是摸准了战争不会爆发。可现在富弼摆明了不鸟他,你要战便战,别想不劳而获!
沉默了好一阵,耶律宗真率先打破了僵持。他换了个话题“李元昊是我的藩臣,宋朝攻打他,为什么不先请示我”
富弼再没好话给他“你们契丹人攻打高丽、黑水,通知过我们大宋吗”扬眉吐气的一句话,可紧跟着谈判使命就再次提醒了他要做的是什么。富弼调整心态,再次和缓下来。他说“我来时,我们皇帝特意托我向您致意,转达他的话。陛下说事先不知李元昊与弟弟你联姻,他挑起战争,所以我方要讨伐。现在弟弟你来责怪,这让哥哥我为难啊!讨伐他会伤我们兄弟情义,不讨伐,我的子民们会无辜惨死。现在我要问:兄弟你觉得怎样处理才好”
耶律宗真很认真地听了,之后他不顾形象,在正式的邦交场合把对等国的使者扔到一边不管,去和自己大臣们扎堆聊天。聊了很久后,他才转回来。说出句超有内涵的话“元昊为寇,岂可使南朝不击乎”
李元昊当贼了,怎能让宋朝不打他呢?乍一看真是很有良知,契丹人终于说出了句公平话。但稍微细想下,就会知道富弼当时定气得咬牙切齿。滑头的契丹人,就这么装傻搪塞我们!
赵祯让富弼带来的这句话没写进国书,让富弼直接和耶律宗真说,里面有层再明显不过的意思。你说李元昊是你的亲戚和家臣,怪我擅自动他。很好!现在我给你面子,认同你们的关系。还征求你意见。表面意思是如你同意的话,我就要打他了。但这其中还有个潜台词:耶律小弟,那是你的手下,你能管管不?
让契丹人居中调停,才是宋朝本意!这一点耶律宗真绝对是明白了,辽国大臣们更是清楚,君臣聚成一堆谈了那么久,终于想出这句超有内涵的答复“元昊为寇,岂可使南朝不击乎”说得多艺术。半点错都挑不出来,可也跟没说完全一个样。西夏很欠打,你去打好了,你们往死里打。无论打成什么样,都合理合法!
当天富弼走出辽国皇宫,脚步变得更沉重。契丹人比想像的更难对付。下一步还能怎么办?
正在闹心,刘六符却来了。刚分手又见面。话题却180度大转弯:富大人,当年宋太宗扫平了北汉,突然进攻幽州。刚才你们又说要讨伐西夏,请问西夏臣服后,你们会怎样?会不会再去打燕云16州的主意?
一缕阳光突然照进富弼心里,契丹人当真了?他刚才说过的话“如我们各自索要异代故地,恐怕不见得是辽国的好事吧”辽国也害怕战争!
得出这结论,富弼变得不动声色。回答:太宗时,辽国先派使通好,但又出兵石岭关援助北汉,是你们反覆无常,我们太宗皇帝才生气发动的战争。这都是你们咎由自取…
回答非常巧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像耶律宗真刚才耍滑头一样,富弼也一样没回答刘六符的问题。我们会不会打完西夏打幽州?你自己去想!
聪明的刘六符立即转移话题“钱是小东西。如接受了,我们皇帝觉得很耻辱。如定要收回关南10县的土地,富大人,你看这事怎么办”
这是相当有诚意的私下交底了,富弼决定也把宋朝的底线说出来“我们皇帝曾说‘朕为人子孙,岂敢妄以祖宗故地与人’当年澶渊之战白刃相向,真宗皇帝都没动摇,今天怎能随便割地?现在你们定要得到10县土地,无非也就是为了那些税收。所以宋朝提议,以相当数量的金帛代替。这与你们得到10县有什么区别?我们陛下体念两国百姓,不愿涂炭生灵,所以愿意拿出金钱来满足你们。如你们定要土地的话,就是背弃盟约,如此宋辽只有一战‘当年澶渊之盟,天地神祗共见!北朝先发兵端,朕无愧于心,更无愧于天地神明’”
刘六符静静听完,似很满意“宋朝皇帝真是太好了,这些想法很不错。咱俩共同努力,把这件事办成吧”说完转身离开。在他身后,富弼的神情更凝重。事情似有了重大转机,向好方向转变了?但契丹人到底怎么想,谁又能猜得出呢…
就在这时,富弼意外接到了封信。离国千里,身在异邦,这竟是封家书。家里怎么了?没特殊大事,绝不会千里迢迢送信来…
疑虑、恐惧,捧着这样的信,越是关心家庭的男人,就会想得越多,想得越坏。但大家看到,富弼拿着这封信居然长时间一动不动,没拆,最后竟慢慢把它撕碎了…
手下人惊问为什么。富弼苦笑了下,身当国任,怎能为区区家事分心?何况…我离家那么远,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
第二天,新花样来了,辽国人通知他们别去皇宫正殿了,耶律宗真要去打猎,邀请宋朝使团一起参加。就这样,大宋文官富弼骑上了马,跟着契丹骑兵来到了荒郊野外。
耶律宗真请富弼并骑而行,这是绝大礼遇,然后问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