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对吧?我看过西溪湿地的航拍图,这是一片特别好的旅游区,但是现在那边已经树起了大量的住宅区,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感觉那里的房子好卖,值钱。
这样搞,房地产商确实赚钱了,但是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却造成了大量的限制,拿商业区来说,你想扩大商业区的发展,甚至想做成一个联通的区块,怎么办?把住宅区拆了么?想拆也拆不起吧,然后交通问题,人流问题呢?景区的住宅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西溪湿地如何消化这么多的居民垃圾,居民污水问题?
区域划分不明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交通堵塞、规模化发展受阻、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那么目前来看比较科学的做法怎么做的呢,还是以杭城为例,中心区域作为核心商业区,一些企业,商场都可以放在这里,然后规划出几个核心的产业区,比如未来科技城这边的科创孵化基地,之后在定下景区,尽可能的将主要景区打通做成休闲度假区,等到这些主要的区域确定之后,最后一部才是打造住宅区。
住宅区的打造很简单,首先以中心商业区为原点向外辐射,再在各个方向以此方向内的核心规划区为第二个原点进行辐射,住宅区一定要与商业区、工业区、景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又保证各个方向到原点的距离都差不多,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配套成熟的基础交通。
不管是以中心为原点还是以工业区为原点,不管我住在哪个方向,我上班的时间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基础交通建设一定要做到这个程度。然后再以住宅区为核心,建设基本的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超市等。
这样规划的好处就是,未来不管你城市如何发展,科技如何发展,你都可以在相应的区域内进行扩建或者改造,而不用总是因为住宅区而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就像现在的杭城主城区,大量的住宅区明显已经拖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据我了解,你们现在只能想办法去开发外围,可遗留下来的问题终究会一直遗留在那边,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刘凡快速消化着季默所说的内容,然后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季默先生,说到城市建设的难以长久规划,我们也许能为此做点什么,我们开发了一个技术,叫做城市发展动态智能预测。
这个技术的作用就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预测将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做在前面,比如现在是人太多了,我们造房子,车太多了我们划停车线,但是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都做在前面。
另外,当城市人口达到饱和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一个城市动态生态圈的概念,也就是将重点城市的周边城市从一开始就纳入长期发展规划生态圈内,城市化建设不再是一个城市的事情,而且整个全国联动的事情,因为我们华夏人确实太多了,单纯的只发展一个城市,很容易造成人口拥堵现象。”
听到刘凡提出的这几个概念,季默的状态更加亢奋起来,他意识到刘凡对城市发展也是有很深入的看法的,这让他更愿意跟刘凡好好聊一聊。
而这一聊,两人的关系更进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