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如兄,珍重再会!”
“卧子,你我始终不能再复当年交谊,可惜可叹!”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七八,也无非就是如此。百年之后,留给世人评叹好了。”
“也对,是我做妇人之态了,哈哈!”
胶州城外,陈子龙与张溥等人揖让送别,但彼此的脸上,一点儿珍重再会的神情也是瞧不着了。[
十几天时间,彼此都是十分明白,大家已经走在不同的道路之上了。
……
……
在招待张溥和候方域、吴应箕十余日后,除了吴应箕打算再到登州看一看,然后寻海船北上,到天津卫上岸,由天津入京师外,候方域与张溥则是打算去济南,到济南看看当地风物之后,就到德州上船,坐漕船返回江南。
北上之行,候方域是无可不可,他是公子哥儿的脾性,什么事都是大而化之,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军政之事,他也过问,也似乎热心,但一听说临清有百余家秦楼楚馆,北地一样有旖旎风光,而济南因为商行众多,红粉也十分出众时,候大公子哥就把那些沉闷的东西抛诸脑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他后来是娶秦淮名妓李香君为妾,冒襄娶的是董小宛,东林领袖钱谦益娶的是柳如是,其余的寇白门与顾眉等当时名妓都是与这些名士诗词唱和,娶名妓,流连秦淮风光,河房诗酒闹腾,非如此,不足言名士。
这样的名士,就算是陈子龙心里都明白,张守仁不会感兴趣,至于张溥这样的,人脉太厉害,野心太大,地方州县张溥都驱逐过,那可是抚牧一方的文官正印官,张守仁这样的武臣,哪怕到大将军之位,张溥这样的社首级别的名士也不是他能招揽的。
倒是吴应箕,陈子龙希望这位沉深忧郁,有真正本事的好友能留下来,真正做一番事业出来,不过吴应箕虽然对浮山的一切都有兴趣,也不乏赞赏之词,终究却是没有能留下来,取道登州,也是一定要北上了。
这十余天来,他领着这几个江南乃至在整个大明都有很大名望的几个人游览了浮山四处,几乎是把非军事禁区之外的地方都看光了。
最为壮观的当然是浮山盐场!
当时晒盐法在不少地方有雏形,但是十分零星分散,在清季才有大规模的成体系的晒盐之法,技术的普及在明朝这样信息不通,交通十分困难的大帝国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井盐和淮盐有不少晒盐法了,在山东这里,晒盐却是浮山盐场为先,然后是灵山盐场,近二百里的海域到处都是从深及浅,一层一层环绕下来的盐场。
陈子龙带着张溥与候方域等人观看时,真是觉得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张溥等人也算见多识广,在泰州一带也观察过盐场,但只在浮山盐场之时,才感觉到一种最朴实的劳工之美。
当时正是盐场混池推盐之时,浮山场是保留下来最大的几个,站在山峰高处俯瞰下去,人群如一群群多少不等的蚂蚁,一群群一窝窝的到处都是,每个人手中都是拿着各式的推杆或是其余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十分奇巧。
到盐场之中看,到处是吹着号子的盐工,身上晒的又黑又红,喊的号子响彻云宵,十分嘹亮动听,最令几个江南名士动容的便是晒盐的出品,那些细白的盐粒比起后世的精盐当然差的多,但在今时此世,却是足够叫这一群见多识广的智识□□为之而惊叹,感受着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再看张守仁一手规划的那些盐池,其中奥妙说起来是十分简单,但没有人捅破这一张纸之前,又有谁能够想的出来?
当时的技术通传十分缓慢,主要还是士大夫不喜欢这些儒学经义之外的东西,象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虽然位至尚书巡抚,但因为涉猎几何学与西方的操炮火器之学,就被当时的士大夫视为主流学术之外的异端,认为徐光启一生学术只为“杂”字一字的儒学宗师,大有人在,哪怕是徐光启在经义上,农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可惜也是无补于他的名声。
至于宋应星一个小小教谕耗尽心血所编著的《天工开物》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产物,很多制器之法都是择精而录,可惜无人重视,根本就没有流通开来,至清季时,干脆就焚毁禁传,一直到清末时才在日本发现抄本,这是何等滑稽之事啊。
所以在盐场几个大名士都受到强烈的震动,至于他们会不会带晒盐之法回到南方也无足紧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