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摸清楚了鲁西的形势之后,周卫国便考虑如何迅速的在这里开展工作,毕竟他来这里可不是游山玩水的,而是想要拉起一支精锐部队。
周卫国之所以放着鲁南不待,非要到鲁西来是有他的考虑的,除了因为鲁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通冀南和平津地区的重要节点外,更重要的是鲁西也是山东八路军的一个短板。
此时八路军已经在鲁南、鲁西南以及日照沿海站稳了脚跟,胶东军分区的兵力正在向胶东半岛渗透,事实上已经对大半个山东形成了包围之势,唯独在鲁西还没有一支部队可以呼应他们。
一旦周卫国此行顺利的话,那么山东纵队的兵力可就等于占据了山东的外围地区,接下来从外往里发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将整个山东渗透干净,这是周卫国夺取山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设想。
不过具体该如何的发展,这个问题需要周卫国仔细斟酌一番,毕竟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甚至于是敌我实力相差悬殊,一个不慎就可能被小鬼子吞掉。
思之再三,周卫国还是决定以眼下的梁山为起点,逐渐的向聊城方向发展,直至控制整个聊城。
周卫国之所以要向聊城发展也是有原因的,聊城是鲁西最重要的城市,比之菏泽和德州更加的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战略资源方面。
聊城这座城市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无论是经济还是农业都很发达。
这里是后世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这意味着只要占领了这里,部队最起码不会挨饿,当地有足够的粮食养活大量的军队。
同时,聊城境内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而且聊城境内也有许多高矮不平的丘陵,地势虽然不是很陡峭,但是还算得上是复杂,十分适合八路军的发展。
最让周卫国看中的还是聊城的地理位置,聊城地处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地理位置很重要。
而且聊城靠近冀南,在这里发展必要时可以得到冀南八路军的援助,或者是可以支援冀南的八路军。
同时,聊城距离李甫君、刘浩等人的防区不是很远,中间就隔了一个冀南,如果有需要的话,周卫国完全可以从晋绥察军区调运所需的人员和物资,不至于让鲁西的部队孤立无援。
其次周卫国看重聊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的老百姓革命积极性很好,他们很乐意帮助八路军打鬼子。主要原因是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以及日军人侵,他们给聊城的农工商各业造成了极大破坏的同时,也培养了聊城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历史上,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便成为抗日的前沿。据战后相关资料的统计,从这个时候开始,单单在聊城及其周围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就足有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在这个过程中,聊城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聊城人民踊跃参军,有的是参加了八路军,也有的是参加了国军,毕竟在冀南一带也有大量的国军活动,短短几年间,参加国共双方的抗日部队的人数超过了十五万人,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兵力资源,这也正是周卫国所看重的。
也就是说,如果周卫国能在鲁西站稳脚跟,这15万兵力资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