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尺规作图,完成一个正十七边形!
其他人尚未有所表示,程晋州先愣在了当场。
用他走后门混来的博士头衔发誓,这种题目,绝对不是老太太自己想出来的。
别以为做一个正十七边形的容易,在18世纪以前,这都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而且是个相当有意义的题目。
这些日子,程晋州每天就在看关于几何方面的书籍,尽管家中有关此类的书并不多,但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数学水平。
它或许能达到欧洲十六世纪初的水平,某些方面或许仍能有所超越,但研究如何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所谓尺规作图,就是只能有限次的使用没有刻度的尺子和圆规,做出图形的方式。
而这里所说的有限次,即杜绝了尝试法的使用。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命题。
事实上,在程晋州度过的历史中,这个命题最终由高斯解决——又一位惊才绝艳的数学大师,他一生中的贡献不胜繁举,令理工科大学生们头疼的最小二乘法,以及时常与文科学子们接触的正态分布曲线,都属于他的成就。
至于最能让人们熟悉高斯阁下智慧的,兴许是他在十岁或九岁完成的计算题:1+2+3+……+100。
在21世纪,凡是接触过奥数的孩子们,也许不知道高斯,但当你问“从1加到100是多少”
,大部分人可能连算都不用算,仰头就答:“5050”
。
高斯从进入大学开始研究尺规做出正十七边形的解法,用了多久,程晋州早就忘记了,但自然是要比20分钟久的,换句话说,除非大夏朝的星术士们的数学水平,再前进100年以上,否则绝无可能。
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真真正正在沙地上铸堡垒,可以独树一帜,但却决不可能跳跃发展——缺少一步证明的数学公式,就是错误的。
程晋州相信,假如大夏朝的星术士们,能够普遍的了解到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命题,那么他们早就应该进入工业社会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时候,20分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老太太应当是准备让两个孩子,都答不出问题了。
这倒是个好办法,不会太扫隆字支的面子,也算是安全的赢了下来。
唯一的问题,只是程晋州有些不爽罢了。
假若老太太没有如此精明,与一个屁大的孩子比数学,程晋州还是非常,非常的,具有信心的。
哪怕是作弊产生的物理博士,总也不会弱于16世纪水准的高小生。
实际上,就算是画出正十七边形,程晋州也毫无疑问能在20分钟内完成。
研究如何画出正十七边形以及它的原理,即使放到现代,也完全可以作为数学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但用研究出的方法尺规作图,这是初一学生的期中考试。
问题在于,在众人眼中的程晋州,似乎并不具有超越时代的能力。
程博士本人,也没有做好类似的准备。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他的对手程晋浩早早的就伏在了桌上,尝试着弄出一个正十七边形的近似图案,以一个14岁孩子的水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问题会有多难——它需要数学精英们积累200年的力量,方才拥有成功的契机。
有太多的公式定理与思想,要靠前人创造总结。
程晋州知道,所以他干脆就站在旁边,用戏谑的情绪看向众人。
程家的族人们,可谓是这个世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精英群体,他们每个人都在著名的程家私塾里,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但面对一个超越认知200年的问题,他们与14岁的程晋浩,也无甚区别。
大部分人,都用早知如此的表情,指指程晋州,再指指程晋浩。
显然,一个趴着做题的孩子,要比主动放弃的孩子,更有说服力。
程晋州很不满旁观者神色各异的表情。
尤其是当黑袍们,也用眼神定位“不努力的二世祖”
落魄小青年夏凡,自一本神秘小册子中偶得无上玄功和医道传承,从此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他银针渡人,玄功惩恶,山医命相卜无所不精,七日速成中医小神针之名让他饱受诽议,众美环伺的日常生活更是羡煞旁人。且看主角如何征服白富美,踏上人生巅峰。...
超狂赘婿热血无敌装逼打脸爆燃爽文三年前,赘婿叶辰跟老婆沈傲雪去爬山,却被老婆推下山崖,生死不知。三年后,沈傲雪成了身价百亿的女神总裁,在老婆改嫁当天,叶辰强势归来!君天...
身负家族血仇,父母失踪,为了得到能力,迫不得已当了六年哑巴的叶寒,隐忍六年,受尽屈辱的叶寒势必强势归来,将一切重新翻盘。…...
一个小家族子弟,偶得一柄破剑,名曰天冥,习得天冥决。抢惊世机缘,夺逆天造化,灭不世强敌,搅位面风云,诛域外邪魔,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的包裹,里面是一个穿寿衣的人偶。一气之下把人偶扔进了垃圾桶,第二天它居然又回来了新书期每天两更,时间为下午五点,晚上十点。满满微博月满满V读者QQ群273353514(不接受作者互暖,谢谢)看书记得要点追书呦(就是辣个右上角的小星星啦!)等更新的读者,可以看看满满的完结老书。我和阎王有个约会网页版连接手机版连接黑岩阅...
穿越大唐,张诺只想安安稳稳地经营好酒馆,到时候经济改善了就买个丫鬟,娶个漂亮媳妇过上好日子,结果,他营业的第一天就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李世民。作为穿越者,他拥有着远超这个时代的目光与见识,随口闲扯两句,听在李世民的耳中都是振聋发聩。不久后,张诺发现,自己随便说说的东西,居然就变成了大唐的治国方针...